面对争辩:最好的发声方式,莫过于少说话,做好自己

和不同层次的人相处,是一件很累的事情,层次之间存在的不仅是高低的差异,以及文化背景,思想方式也有很多的不同,所以在面对争吵的时候,能避免的就尽量去避免,不管是输赢,结果对你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,所以还不如留点时间,做自己想做的事,走自己要走的路。 

女诗人余秀华,出生时因为缺氧得了脑瘫,行动不便,唯读到高二就赋闲在家。

19岁被家人嫁给一个大她12岁的男人。随之而来的就是生育、家暴,和没有人情味的日子。

她不甘于此。2014年,作品集出版后,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甩给丈夫15万,离了婚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《摇摇晃晃在人间》里有个镜头,离婚后,她和前夫笑得都很满足。在同一屋簷下生活多年的两人,却早已走在两个世界。

她得到了自由,他拿到了钱。结局的达成跳过无谓的撕扯,不相看也不相厌。

认知层次的差距是解放自我的信号,而不是陷入僵持的开端。

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:一位思想家走在狭窄的小路上,遇到一个不喜欢自己作品的人。这个人傲慢地说:“我从不给傻子让路。”

但思想家缓缓摘掉帽子,笑意盈盈地撤到一边,说“而我恰恰相反”。

发生矛盾,难免会有如鲠在喉的感觉。

找一个点开始反击,牵出一条线都是歪的,进而牵涉一个面,最后筋疲力竭,发现这种不合,是三观的不合。争辩无用,倒不如直接喊停。

读读孔子“三季人”的故事就知道。

某天早上有人求访孔子,问到学生子贡:“一年有几季?”

“四季。”子贡笑答。

“不对,一年只有三季!”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