徒步時,有時補它比吃能量膠更給力

 

「等等,我有點走不動了,歇會兒」。

 

「哎呀,腿抽筋了」。

 

這是我們在戶外經常會遇到的情況。

 

相對低頻率的登山、徒步,在跑步中電解質的補充則更為普遍一些,從日常的十公里跑,到動輒百公里的越野跑比賽中,都可以看見電解質的身影。

 

悄悄告訴你,有時候補充電解質比吃能量膠效果來的更快哦。

電解質到底是怎麼回事,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。

什麼是電解質?

大多數人補水都是因為感到口渴的時候再喝水,但是這時候已經是身體發出缺水信號的時候了。而電解質的補充則更為滯后,往往是在發生抽筋后才會意識到:哦,有點缺電解質了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電解質紊亂本身不是疾病,但是卻會誘發肌肉痙攣、疲勞、身體協調能力下降,脫水、中暑,噁心、意識混亂,甚至休克等。尿少便是其中最常見的電解質紊亂癥狀。

2016北京TNF100越野賽女子組冠軍鳥兒(郝雙燕)說到,在長距離跑步中,為了保持平衡,一般都會補充電解質,自己就出現過因為電解質失衡到了後期會有忽冷忽熱的感覺。

那麼什麼是電解質呢?

電解質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可以產生自由離子而導電的化合物。說的簡單點,電解質可以理解為各種鹽類。

體液的構成正是由水分和電解質組成,平時人體內水和電解質處於動態平衡的狀態。在身體機能運行、體液平衡中起重要作用,使細胞內和細胞外體液的容量、電解質濃度、滲透壓等維持在一定範圍內。

水和電解質的平衡是維持人體生命、維持各身體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條件。電解質紊亂,輕則影響運動狀態,重則威脅生命。所謂電解質紊亂可以解釋為鈉鉀失衡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鈉在體液中的主要功能是調節滲透壓,鉀除了參與能量代謝外,還關係到神經肌肉的興奮、心肌功能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△靜止狀態下,體內水和電解質屬於動態平衡,圖/sohu

鈉主要存在於細胞外,鉀主要存在於細胞內。細胞外的鈉濃度比細胞內的鈉濃度大10倍多,而細胞內的鉀濃度比細胞外的鉀濃度大20~30倍,電解質失衡時,鈉、鉀會發生轉移,機體功能發生紊亂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△電解質紊亂可以理解為體內的鈉、鉀發生轉移,圖/opentextbc

電解質失衡

按照前面所說,電解質流失就是鹽分的流失,主要為鈉、鉀的流失。在運動中,電解質主要是隨著汗液的形式流失的。

運動時,大量出汗,身體也由於高溫而加快代謝速度,這時候如果沒有及時補水的話就會出現脫水,體內的納和鉀含量也會隨之減少,為了預防脫水,可以定期補水,不要等渴了再喝。補水可參考尿量和尿的顏色,尿液發黃證明嚴重缺水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

下一頁

1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