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:沒什麼事,我就先死了。(建議所有人都看看)

 

又或許,當我們拎著麵包牛奶擠進地鐵的時候,他們正拄著拐杖,從公交的起點,坐到終點;又從終點,坐回起點,反反覆復。

 

·只為了多說幾句話

 

小鄭是上海徐匯區的一名送水工,每隔十天,他都要給小區的一位老奶奶送水,老人七十歲,唯一的女兒結婚了,一個月回來看一兩次,多數情況下,老人獨自在家。

 

送水的次數多了,就熟了,每次送水,老人都會找他做點小事,挪一下沙發,搬一下傢具,或者替她扔一下垃圾,其實是想把留下來多講幾句話。

 

小鄭說,我在給她換水桶的時候,她都會抓緊時間跟我說話,家裡有些什麼人,生活得怎麼樣,每天送多少水,等等。每次離開,她都會拿些零食,塞在小鄭的口袋裡。

 

從沒想過,想找個人說話都那麼難,哪怕只要幾分鐘。

 

15288170583230.jpg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·坐到終點,又坐回來

 

劉爺爺已經82歲,躲過了日軍的轟炸機,也捱過了三年自然災害,晚年卻被孤獨捕獲,三個子女,一個出省了,一個出國了,還有一個身體不好,很少過來。

 

劉爺爺每天基本不著家,去江邊看人下棋,或者在小區里看野貓打架,一看就是半天。實在沒意思,就隨便找個公交車,從起點坐到終點,又從終點坐到起點。

 

記者要來採訪他,劉爺爺特意去超市買了「一個裡面有一整隻蝦仁」的高檔速凍餃子,一定要留記者吃頓飯。飯桌上,劉爺爺喃喃自語:「爺爺其實不餓,就是想桌子對面有個人一起吃飯。」

 

對他們來說,不缺錢、不缺穿、不缺吃,唯一缺的是,飯桌的對面能有個人一起吃飯。

 

·很少洗澡,害怕摔倒

 

李皖園已經76歲,一個人住在北京東城區,她身上患有兩種慢性病,兩年前就已經行動不便,最大的困難是吃飯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只能靠女兒每周末過來幫忙做頓飯,或帶來夠吃一周的包子、餃子。女兒已經53歲了,身體也不是很好,來一次也不容易。

 

老人說,為了不拖累女兒,「晚上盡量少喝水、少吃飯,少去衛生間」,「也儘可能少洗澡,萬一跌倒、摔傷,就太麻煩了。」

 

誰又能想到,那個曾經扛過世界的母親,到老了竟然連澡都不敢洗。

 

15288170587326.jpg

 

這幾天,微博被一個故事刷屏,貴州大山深處的一位老人,女兒在廣東工作,因為距離遠,只有過年才回家,出去工作了5年,就回了五次家。

 

母親以為女兒工作忙,好幾次生病,都沒告訴她。所以在女兒的印象里,母親的身體一貫健朗,她不知道母親一直患有心臟病。過完年,女兒又準備去廣東,離別前,母親還對她說:「女兒,放心,媽媽身體很好。」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在一個平常的深夜裡,母親悄悄的去世了,好幾天沒出門,村裡的人才破門而入,老人的屍體已經冰涼,連具體哪天去世的都不知道。

 

女兒從廣東匆忙趕回來,看到地上的母親,嚎啕大哭:「我好後悔啊,真的好後悔啊,過完年我不該回廣東。應該留下來陪媽媽。」

 

其實,錯的不是女兒。誰都沒資格去責備一個擺脫農村、走向城市的兒女,那是不可逆轉的滾滾紅塵,那道無法跨的越城鄉差異的鴻溝,最終會將兒女與父母分離開來,可能隔著千山,隔著萬水,最後也隔著陰陽。

 

就像弋舟說的,我在這世上太孤獨。以至於,連自己死了都沒人知道。

 

15288170587325.jpg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劉先州工作,老家在河生已經買好了回家的高鐵,他在廣南,隔著千山萬水,幾天前,老父親打來電話,告知他家裡一切都好。要是沒時間,清明就別回來了,他一個人能搞定。

 

兒子笑了笑,告訴老父親,最近不忙,已經買好了回去的高鐵,一放假就回家。

 

其實,不忙是假的,他剛從外地出差回來,整個清明都安排得滿滿的,但他還是多請了兩天的假,加上清明,一共五天,他知道,錢永遠賺不完,再忙也得回一次家。

 

他曾問過自己,如果和父母分隔兩地,每年能回去幾次?一次幾天?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,就算父母超出13歲,活到85歲,算一算,這輩子你到底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?」

 

如果一年就春節回家一次,一次待七天,除去聚會、應酬,以及睡覺和上街購物,真正能在家裡陪父母的時間還不到兩天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 

這麼一算,在餘生剩下的日子裡,陪父母的時間竟然不足一個月,算完,不禁哽咽。

 

15288170586607.jpg

 

遠離父母,有時候是身不由己,或許我們能做的是,僅僅是趁著父母還健在,趁著我們還年輕,多回家看看。對年邁的父母來說,這就足夠珍貴了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上一頁

2/2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